牙周病在台灣中高齡人口比率高達80%,它雖然是一種長期慢性牙齒疾病,但也如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心臟病等常見慢性病,透過治療改善急、慢性症狀,患者如果能長期定期回診追蹤治療,就可以防止持續惡化,避免牙齒不保,由於牙周病是細菌,可以透過唾液再傳染給家人及伴侶;也就是一人得到牙周病,家中其他成員罹病機率也大幅增加,因此需要積極治療,不能輕忽!
牙周病是指牙齒周圍發炎的疾病,牙根和牙肉和牙床骨的局部發炎,有牙齒搖晃、牙肉腫脹流血等症狀,或咀嚼時牙齒痠軟無力,無法咬硬物、食物無法磨碎,常見的8種症狀為:
1.持續性的口臭。
2.牙齦紅腫、化膿。
3.牙齒對冷熱食物或環境敏感。
4.觸壓牙齦會痛、刷牙流血或自發性出血。
5.咀嚼時會疼痛或無力。
6.牙齒鬆動、位移。
7.牙縫變大。
8.牙齦退縮、牙齒可見面積變大、變長。
早期的牙周病又稱為「牙齦炎」,症狀包含牙齦紅腫、刷牙時牙齦容易出血、口臭、牙齦萎縮等,但還未造成齒槽骨的破壞;末期牙周病則稱為「牙周炎」,除了上述牙齦炎的症狀更加惡化外,還會出現牙齒搖動、牙齦化膿、牙齒位置偏移等症狀,牙周病的原因是口腔清潔沒做確實,口腔內的食物殘渣與細菌交互作用便會形成牙菌斑,再逐漸鈣化為攀附在牙齦邊緣的牙結石,牙菌斑及牙結石破壞力強,牙齦會逐步從發炎紅腫演變至齒槽骨流失、牙齦萎縮,有些患者由於沒按時洗牙,牙結石厚厚堆積在牙齦萎縮後的牙縫中毫無察覺,直到洗牙清除牙結石後,才驚覺牙縫怎麼變大了、牙根也露出來了,才知道牙齦萎縮狀況嚴重!通常齒槽骨每流失1公釐,牙齦就會萎縮1公釐,健康的牙齦溝(牙齦與牙齒間的縫隙)深度約為1mm~3mm左右,一旦大於3 mm代表已經形成牙周囊袋,牙周囊袋5 mm以上表示已經罹患牙周病,因牙周病齒槽骨流失造成的嚴重牙齦萎縮,這類牙齦萎縮無法逆轉,很難藉由手術修補,因此平時做好口腔清潔加上定期洗牙檢查非常重要,一旦發現牙齦紅腫發炎、刷牙流血務必及早就醫治療。
比起年輕人常關心的蛀牙問題,中高齡者更常需要面對的是牙周狀況的變化,年齡漸長通常唾液較少,容易有牙菌斑的形成而造成蛀牙及牙周病的狀況,牙周病基礎治療可以清除大部分牙菌斑牙結石,改善牙齦腫脹發炎及牙齦悶痛,若患者維持良好有效潔牙習慣,長期定期回診追蹤治療,接受牙周病基礎治療的3~4周後,就可以感覺到牙齦悶痛腫脹消炎消腫及疼痛緩解,但治療後併發症包括牙齦萎縮、牙縫變大、牙根敏感,因為牙菌斑牙結石被徹底清除,原本腫脹牙縫牙齦也會消腫,牙縫因此變大,牙根敏感症狀一般在治療完成後3~4周後逐漸改善,若沒有改善且惡化,必須回診接受去敏感治療,在基礎治療後,狀況依然不穩定的患者,則需進一步接受牙周手術治療。
牙周病要經過專業的牙醫師治療,一旦患有牙周病,不是努力刷牙或是使用漱口水,就能消滅細菌,建議民眾不要誤信偏方,偏方不僅沒有任何治療效果,還可能導致牙周病未及時治療而更嚴重,也有許多患者害怕牙周病治療過程會疼痛,其實不用過度緊張,手術時會將手術部位麻醉,因此可以減輕疼痛!在牙周病治療完畢後,患者仍得每天徹底潔牙,包括使用牙刷、牙線,及其他特殊輔助工具,並定期回診,才能避免牙周病復發。
江翠牙醫診所
🏡 地址:新北市板橋區雙十路二段165號
☎ 預約:(02)2255-2033
留言列表